2013年8月29日

《廚房的女兒》 一切都是因為愛

在標題就說出我要講的內容似乎是太早了點,但想想也無妨,愛就是要及時說出口。

不知道為什麼有關食物的書總是帶給我溫暖的感覺,也許這就是食物的主要功能,帶給人溫暖的幸福感。尤其當中又有食譜或是仔細描述做菜過程的字句,在心底沉沉的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,這些文字總會適時的帶給我一股往上爬升的力量。

「我把扁平的刀面放在一瓣蒜頭上,把拳頭往下壓,發出令人心滿意足的嘎碎聲。洋蔥就比較費事,我一刀一刀靜靜地劃過砧板,那充滿節奏感的韻律讓我整個人放鬆。」父母驟逝後,自我封閉的吉妮只能在廚房裡尋求慰藉,順勢躲開湧入家中的過多親友。她照著祖母留下的手寫食譜細心烹調麵包蔬菜湯,廚房裡井然有序的切割攪拌舒緩了她的焦慮,濃郁香味撫慰了她的躁亂感官,但祖母的鬼魂無預警現身讓她驚駭不已,離去前的警語更讓她焦慮失措。

不過是壓碎蒜頭跟切洋蔥就能寫得活靈活現,好像我就是操刀的廚師,正在享受專屬自己一人的時光、正在逐步緩慢我的焦躁、不安。

雖說喜歡看跟廚房、食物有關的書,但純粹的食譜我又不是很有耐心看,很多時候,食譜就是提供我不知道要煮什麼菜時翻翻尋求靈感的工具。

自我封閉不擅交際的吉妮,藉由烹調手寫食譜見到寫下這些食譜的亡魂們。也同時一一解開吉妮心中的疑惑。

對吉妮來說到底是陌生人群可怕,還是突然在她的廚房出現的鬼魂比較可怕?如果是我,我大概覺得鬼魂比較可怕吧,但這僅僅只能說明我對陌生人的恐懼感比吉妮好很多吧。

這本書奇特的地方在於不光是講料理,料理不過是這本書重要的串場活動。300多頁的書探討家庭衝突、救贖、互相扶助、個人與群體認同、悲傷....等等,你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親友間可能有的互動、情緒,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認同點。而我覺得最特別的是,作者讓我們知道,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是可以融入社會、融入群體,只要找對方法,發展她的獨特天賦,沒有甚麼是做不到的。

在尋找屋子的謎題以及面對生活中所有需克服難題的過程中,讓我心疼又憐惜的吉妮一一突破自己的極限,學會接納自己原本的樣貌,認同發揮自己的天賦。

雖然本書並沒有講到太多次"愛"這個字。但是從字裡行間,從所有人物角色的行為,可以發現隱藏在其中的愛,姐妹之間、朋友之間、父母子女、夫妻之間無一不在訴說、讚頌愛,無一不是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對方的關懷之意。整本書就在溫暖的食物料理過程中帶點微微的心碎感結束。

當然這是一本不需要有壞人的小說。


PS.本文同步發表在肉丸子圓圓滾滾肉肉

2 則留言:

  1. 沒有壞人的小說太讚了!! 看得我都想下廚去!!

    可是我完全沒有作菜技能 @@
    就是那種... 我要是成為留學生,回國可能會瘦十公斤那種
    因為一直在吃自己做的噴 XD

    相信我.. 因為我煮的義大利麵,連我自己都很勉強才吃得下去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沒下廚也可以看小說。
    話說我的義大利麵也煮的不怎麼樣,哈哈哈

    回覆刪除